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是以代谢功能为主的重要器官,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制造消化系统所需的胆汁等角色。同时肝脏也是少数能自我修复、天然更新失去组织的器官。只要有1/4的正常肝组织,就可以生成一个全肝。
据保守估计,中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000万,其中仅慢性患者就有28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760万(慢性患者456万)。而每年死于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者足有33万。
肝脏是人体内唯一没有痛觉神经的器官,默默承担着人体1200多种生化功能却从不喊累,甚至肝病的表现也是很隐晦的,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疲倦乏力和不思饮食。当发生急性损伤或部分切除后,可以发挥强大的再生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功能和细胞数的恢复。
但如果肝脏的慢性损伤持续,尤其是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肝脏再生能力被显著抑制,出现以肝功能减退为主的临床症候群,一旦出现肝功能衰竭,病情很难逆转。
除护肝、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外,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根治手段。但由于缺乏供体、费用昂贵、免疫排斥而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近几年,随着干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成熟,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肝硬化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医学及科研人员的关注,在临床和实验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为治疗肝病的一种新方法。
背景:为了提高肝硬化疗效,本研究采用了hUCB-MNCs联合hUC-MSCs治疗肝硬化,笔者前期临床研究发现,hUCB-MNCs具有极其良好的提高患者免疫的功效,因此先行输注hUCB-MNCs,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提高其免疫功能。
而后输入hUC-MSCs,使其归巢到肝脏,分化为肝细胞或进入肝脏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并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的改变,来调节免疫、减轻炎症反应、抗肝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增生、抗肝纤维化等修复损伤肝组织,同时促进hUC-MSCs的多向分化。两种细胞联合治疗,以更好的发挥其疗效。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s)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炎症程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6月研究人员选取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1例肝硬化患者,所纳入患者第1周输注1次hUCB-MNCs( >18×10^9/次),第2、3、4周每周输注1次hUC-MSCs,每次输注1×10^6/kg,在治疗结束的第4、8、12周进行复查,对比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凝血因子、血清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观察记录神经、精神症状的改变。
hUCB-MNCs联合hUC-MSCs输注后各项指标评估
肝功能、血氨及其他状况的影响:对PT和PTA影响最快,细胞输注结束后第4周即可显著改善(P值均<0.05),而患者的肝功能酶学指标在细胞输注后第8周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P值均<0.05),在输注结束第12周时,肝功能指标较之前明显好转(P值均<0.01)(表2)
细胞输注4周后,患者血清中血氨浓度明显降低(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氨水平持续下降,除患者No.7、10、11外,其他患者在hUCB-MNCs和hUC-MSCs输注12周后均降低到正常水平(P值均<0.05)(表3)。
细胞输注后第4、8周,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均有所减少,除却N0.10患者仍有少量腹水,且Child-Pugh分级仍然处于C级。10例患者的乏力、食欲、睡眠、精神、腹胀、下肢水肿等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及PT基本恢复正常,血清Alb也明显升高,Child-Pugh评分随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4)。
血清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采集患者静脉血,ELISA定量检测hUCB-MNCs和hUC-MSCs输注前后血清炎性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输注4周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l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从8到12周,其血清中含量持续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10、TGFβ在治疗后4周显著上升(P值均<0.01),4周后基本恢复到正常值,到治疗后的12周,其表达水平一直维持在正常值(表5)。
讨论:hUCB-MNCs联合hUC-MSCs输注治疗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状况来调节免疫性疾病的转归,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目前还在随访观察中。截至目前,11例入组治疗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研究结果为hUCB-MNCs联合hUC-MSCs可以优化肝功能且抑制病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总结:hUCB-MNCs联合hUC-MSCs输注可以分化为肝细胞或进入肝脏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上调Treg水平,从而调节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一般状态。针对检测指标的改变,对其治疗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评价,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探索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