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600-2316
联系地址: 重庆市两江新区大地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

官方微信

搜索

科普中心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中心
拯救腰痛!干细胞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了新选择
  • 文章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8-28
  • 浏览次数: 656次
  • 分享: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总体患病率为26%~42%,其发病率随人类寿命的延长而不断上升,给许多患者带来身体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

相邻椎骨之间的软骨连结结构称为椎间盘,椎间盘具有支撑、连结、减震等作用。其由三个部分组成:髓内软核细胞,环状纤维细胞和软骨终板。过度机械负荷、遗传性疾病和环境因素会导致椎间盘疾病。

由于聚集素的蛋白水解性裂解和细胞存活率的显著降低,经历了进行性脱水,直接导致椎间盘的结构改变,随后出现了更严重的后遗症,包括椎间盘突出、脊柱不稳和狭窄,以及伴随而来的的神经疼痛。椎间盘疾病是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目前椎间盘疾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疼痛,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首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髓核等离子射频消融、臭氧治疗、突出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等。

上述疗法虽然可消除疼痛,但可能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导致相邻椎间盘病变。由此可见,当前的治疗手段只能消除或缓解部分疼痛,无法实现椎间盘再生和恢复正常的椎间盘功能,且存在较多并发症,弊端较为明显。

间充质干细胞(MSCs)存在于大多数基质组织中,是由不同细胞群组成的异质性群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类型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髓核细胞等,这一特性使得间充质干细胞被广泛用于细胞治疗。

髓核细胞是参与椎间盘变性发病机制的最重要细胞之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化、减少细胞凋亡、增加增殖和降低髓核细胞的衰老来发挥其治疗作用。此外,间充质干细胞还通过影响椎间盘组织中的环状纤维细胞和软骨终板细胞防止椎间盘变性进展。

有学者在《Future Sci OA》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干细胞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随访1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最终研究结果如下。

9ca0529dd5d3c7a758c715ad05c42c35.png

目 的:评估低剂量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ADMSCs) 治疗椎间盘退变导致腰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研究者共筛选出9名椎间盘退变导致腰痛的患者(2名参与者经历了1-2年的疼痛,4名参与者经历了3-5年的疼痛,3名参与者经历了超过10年的疼痛),并在接受ADMSCs治疗后的1、3、6、9 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以完成主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测量。

结果:

①药物使用情况:在参与研究前,有8名服用常规药物来控制疼痛状况的参与者,ADMSCs治疗后,3名(38%)药物使用减少,1名参与者停止所有药物。

ea2f7582105659d4728a17932ed7f5c7.jpg

②疼痛变化:所有参与者在注射后6个月,他们的平均疼痛评分有所改善。在第6个月和第 12个月时,9名参与者中有5名 (55%) 平均疼痛评分改善≥50%(图2A和B),2名参与者恢复到基线平均疼痛水平。

6b40f6945c16b78cbad3ab0e8cef4276.png

③日常活动变化:所有参与者在参与研究前,日常活动(工作、学习、家务、家庭或休闲活动)有一些困难。6个月后,44% (n = 4) 的参与者日常活动改善,并报告没有困难,12个月后进一步增加到66% (n = 6)。

④不良事件:在ADMSCs治疗前后没有记录到意外或严重的不良事件。

总 结: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方面显示出了积极结果,治疗耐受性良好,未出现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显示出了干细胞在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潜力。

相对而言,干细胞治疗更简单、不会产生解剖结构的改变,无需手术或患者住院治疗就能更好地缓解疼痛症状。相信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疗法将成为椎间盘疾病等退行性疾病治疗的主要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1.Dan Bates1,2,3,4, David Vivian1,2,3,4, Julien Freitag1,2,5 , James Wickham5, Bruce Mitchell1,2,3,4, Paul Verrills1,2,3,4, Kiran Shah2, Richard Boyd6, Dean Federman7, AdeleBarnard4, Lera O’Connor4 & Jacqui F Young*,4. Low-d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discogenic pain: safety and efficacy results from a 1-year feasibility study. doi:10.2144/fsoa-2021-0155. PMCID: PMC9136638,PMID: 35662742.

相关新闻